Powered By Blogger

2011年6月7日星期二

蘋果日報拿李娜反華枉費心機

徐 庶
 蘋果日報6月6日頭條新聞標題是「李娜封后 中國冷待變笑臉 昔日棄將 今日英雄」,利用中國人奪取法網冠軍,極盡挑撥離間、顛倒黑白之能事,進行反華宣傳。但是,所有的說法都違反了事實,經不起推敲。蘋果日報炮製這個新聞報道,只反映了它配合美國的文化領域的冷戰,醜化和貶低中國的體育制度和價值觀念,攻擊中國的體育成就,向青少年散播美國模式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而已。
 蘋果日報的新聞報道充滿了煽動性:說李娜「九歲開始打網球,15歲加入國家隊,打拚10多年」,李娜卻被官員斥為「眼裡只有獎金,沒有責任感」、「思想水準低,道德素質差」。但她掙脫體制枷鎖「單飛」兩年後,即一飛沖天,勇奪今屆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,接著說,這是中國舉國體制的失敗。
攻擊舉國體制一派胡言
 這種論調,完全脫離了網球運動的現實背景,也脫離了整個亞洲運動的背景,可以說是一派胡言。直到今天為止,許多亞洲國家都希望奪得網球冠軍,都實行「單飛」,日本的伊達公子,就是實行「單飛」的例子,卻只能進入四強,就停步不前,為什麼日本人和其他亞洲國家沒有辦法取得世界冠軍?既是亞洲國家的網球基礎實在太薄弱了,而有關比賽的規則卻又不利於亞洲國家所造成的。現在擁有舉國體制的中國產生了亞洲第一名網球女子冠軍,這恰恰證明了中國的舉國體制和「單飛」制度相結合,取得了輝煌的成果,說明了舉國體制的成功,因為舉國體制培養了無數少年網球運動員,而且有非常實的網球基本功,在這個基礎上,再進行「單飛」參加比賽,效果就非常好。舉國體制和單飛制度,兩者是互相聯繫,互相促進的。沒有舉國訓練尖端運動員的機制,就不可能讓李娜15歲就成為了出色的運動員,也就不可能過渡到了「單飛」的比賽機制。
 網球運動是世界上職業化和商業化最成熟的一種個人的運動,有利於富裕國家,不利於貧窮國家。網球的制度,採取了運動員參加國際分級比賽、個人分數積累制度,初出茅廬的運動員,只能參加級別很低的國際比賽,所積累的分數也很低,只有參加四大滿貫賽,才能得到很高的積分,在世界排名榜排在前面,而且獎金非常豐富。有了獎金,就可以繼續參加高級別的國際比賽。如果沒有經費參加高級別的比賽,即使你在國內進行許多比賽,都沒有積分,世界排名就會急劇下跌。國際的比賽,需要一支強大的後勤考勤訓練隊伍,需要昂貴的教練費,需要國外食宿費和飛機費,貧窮的國家很難支付得起。中國的網球運動員經過了刻苦的階段,參加這些成本昂貴的國際比賽,初時靠國家支付經費,有時候幾個運動員擠在一個沒有衛生間的酒店房間裡面,伙食也不好,只能吃麵包充飢。他們逐步從低級的比賽開始,不斷地比賽,不斷地升級,不斷地增加個人的積分,所以才到達今天的入場門檻。現在,網球大滿貫冠軍獎金達到上百萬美元,這正是越是成功的網球國家越能保持領先優勢的關鍵。
中國體育改革成功
 李娜在獲獎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一段話耐人尋味:「拿完冠軍以後,除了團隊,我特別想感謝孫主任。如果沒有她當初的的改革,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成績。她在中國網球界算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」這段話的背景是,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,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在主任孫晉芳的帶領下大膽改革,允許李娜、鄭潔等條件成熟的球員「單飛」。隨後幾位球員的成績突飛猛進,不斷創造歷史。
 可是,蘋果日報不顧網球運動的本身規律,不顧中國的國情現實,竟然拿李娜的成功,作為攻擊中國體育「舉國體制」的成功範例,有失偏頗。每種體育運動的成功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,若沒有舉國體制,姚明、劉翔的成功不可想像,包括李娜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。體育「舉國體制」有其弊端,不能適應職業化程度很高、商業性很高的某一些球類運動,這是不可否認的,不然就不會有孫晉芳的改革;但另一方面,「舉國體制」的成功也是不可否認,在中國奧運百年夢想的道路上,沒有「舉國體制」是不可想像的。沒有大量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培養,中國要出現李娜,也是不可能的。使用閹割中國體育運動發展歷史的手法,只講中國的開放改革,不講中國利用舉國體制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的運動水平,培養出無數精英運動員,是完全不顧歷史事實,不顧中國國情的胡說八道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